1. 最新关税政策核心变化
美国对华加征34%全面关税: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关税,中国随即于4月10日对等反制,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叠加此前针对锂电池的25%关税后,部分产品综合税率可能超过60%(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
原有锂电池关税政策延续:
电动汽车锂电池关税自2024年9月起从7.5%提升至25%,储能电池关税计划2026年提至25%。
美国国防部自2027年起禁止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企业电池26。
2. 对锂电池及储能企业的直接影响
(1) 成本与出口压力激增
锂电池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以动力电池为例,叠加原有25%关税和新增34%关税后,综合税率可能达59%甚至更高(部分商品可能叠加其他反倾销税),导致终端售价上涨超50%。
供应链重构风险:美国试图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本土化生产,但短期内仍依赖中国供应链(如磷酸铁锂电池占全球出货量92.5%)。
(2) 市场格局分化
美国储能市场短期依赖中国:2025年美国储能电池供应缺口预计达63%,本土产能不足且成本高30%-40%,关税难以快速扭转依赖局面。
电动汽车市场基本关闭:中国车企对美出口电动汽车因100%关税几乎停滞,动力电池出口占比仅1%。
(3) 全球贸易环境恶化
中美贸易战升级导致市场波动:中国反制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农业和汽车业,可能倒逼美国企业迁厂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但长期加速全球供应链分散化。
3. 趋势预判
(1) 短期(2024-2026年)
美国储能市场仍依赖中国:本土产能缺口显著(2025年缺口63%),叠加东南亚替代产能有限,中国电池出口增速可能放缓但份额稳固。
中国内需与新兴市场发力:国内“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 中期(2026年后)
美国本土化进程加速:LG、SDI等企业扩产,IRA补贴推动本土供应链建设,但成本劣势仍存,中国技术优势或通过海外合作延续。
全球竞争加剧:韩国、欧洲电池企业受益于美国政策倾斜,但中国在磷酸铁锂(LFP)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难以替代。
(3) 长期
技术创新主导市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可能重塑竞争格局,中国企业需提前布局以维持领先。
4. 企业应对建议
(1) 加速全球化产能布局
在美本土化合作: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规避限制,如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建设密歇根州电池厂。
东南亚/墨西哥“近岸外包”:利用当地政策(如泰国欣旺达基地、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工厂)向美国出口。
(2) 强化技术壁垒与产品差异化
巩固磷酸铁锂优势:持续优化LFP电池性能与成本,扩大在储能领域的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92.5%)。
研发下一代技术:加大固态电池、钠电研发投入,降低对现有供应链依赖。
(3) 多元化市场与政策工具利用
深耕国内与新兴市场:依托国内新能源政策(如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及“一带一路”拓展中东、拉美市场。
灵活运用金融工具:通过出口信保、跨境融资对冲关税风险,避免低效产能扩张。
(4) 供应链韧性建设
关键矿产多元化采购:布局非洲锂矿、印尼镍资源,减少对美国制裁敏感地区的依赖。
总结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短期内加剧了锂电池及储能企业的出口成本压力,但中国在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上的优势仍难以替代。企业需通过全球化布局、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应对挑战,同时警惕中长期美国本土化政策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潜在重塑。未来,地缘政治风险与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变量。